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一件事做到80%的人以上是容易的,它是个危险的临界点。要去接触95%以上的人和事,尝试比较、接受、挣扎、融合、反复,会痛苦,有欣喜。你会不由自主的想起或运用他们的看法、要求,哪怕时隔一周、一月、一年、三年。”

 

这是我前晨写在微信朋友圈的,意犹未尽,现在展开说。

 

做到比一般的人或下属、普通同事好,或者以为比一般的人好,是很容易自我满足的。可是很多某项打败80%的人,毫无意义和水准。

 

譬如电脑开机速度,某榜微信公号总阅数样本库全国排名——一些机构公号两三百万阅读数就能超过85%了,但95%以上的是一两个亿的阅读,所以是大多数人在睡觉或微不足道而已。

 

真正厉害的人,95%以上的人,会精进不已,有连绵不断的功力和打法,有超强现实扭曲力场。

 

五年里给我留下最深烙印的人,先说三个,都是中国零售业和杭州城里一流人物。三个很不同的人,跟我缘分不浅。

 

可怕的是,他们像思想殖民一样,占据我(和其他人)的很多大脑回路节点。

 

写开头的那些话,是因为要在联商网开设《尚玉商业预报》专栏。

 

三星期前听一位前辈建议,说我应该每周写一篇文章,周一发,总结上周重要行业事件,给出本周或更长时间的趋势建议。我当时以为可以有更好的方式,也因为忙,一时不想启动,可心里认同了,或者终于领悟,于是只往这方面想。

 

我明明差点在五个星期前跟她大吵一顿,然后想好了拂袖而去。是碰撞。

 

因为与她接触,我开始每天上班早到一小时。她加速了我的工作激情与求知欲、表现力。

 

“95%”的定义,是另一位前辈在前年春天对我说的。他眼里的95%以上的人,企业界是任正非、王健林这样的人。那明明是一个高不可攀的目标,可是现在想,那就是一种立意和高标准、自我期许和爱惜羽翼。

 

接了一个棘手的新项目,是因为觉得那是城中璞玉,匠心萌动,所以决定出手,而不是固守功名。

 

他也感激过去的平台和经历,“每个平台都是舞台,我们都是演员。票房是院线的,角儿是自己的”。

 

今天是第四次,每年春节放假前跟他喝一次茶或咖啡。他是我想要成为的那种人。

 

另一位高人,智商、情商、精力、口才一流。

 

他几年前向记者荐书,我在场,其中有《重来》。我这次用作2017联商网大会主题。主题词几易其稿,第一次用“效”,第二次用“归”,最终用了重来——后来想起来,他四年前说过,坚定了我的信心。

 

第一次的效,也有他当年关于商业模式产品、内容、关系的框架在里面。

 

有一次和三个朋友聊起他。一个说,“在他的眼里,我们是不是都瞎忙,很傻,就像我们看他们”,我猜大概是的。

 

另一个说自己现在公司只愿意听他讲话,因为真的有思路、见识。

 

最后一个说,他是能控制喜怒哀乐的人,永远精神百倍,收放自如。控制自己,就能控制别人和局面。说话的那个人,自己能控制五成,我当时只有两三成。

 

在很多同样的事情上,他们只要给出了建议和办法、看法,我就很难超越。说实话,这种感觉不算太好,但服气。

 

最近读乔布斯传,感受到那就是个有超强现实扭曲力场的人,人们不由自主的按照他的游戏规则来,他对自己改变世界这件事深信不疑,也比大多数人聪明,偶尔痛哭,或恶意嘲讽,绝情。是天才和魔鬼的混合体。

 

人世间,所有的东西都是自己选的,使命感驱动,很多东西会聚过来。

 

他们这些人,从来发号施令,解决问题。必然需要更好的精神、效率来决定事情,承担责任,成就未来。享受声誉,支配资源,探索未知,饱受风险。

 

下属来请示,一定要用最快的时间给出答案,99%的事情要立刻回答,久而久之,成为惯性,训练;同业做交流,也要分高低上下;客户交谈,要有利益交错。

 

我相信,他们比绝大多数人都懂得学习和思考。就像蔡澜怀念邵逸夫老先生,“他最厉害的,就是永远在学习,永远在动脑筋”。

 

我中等资质,好奇、勤奋,与他们因各种因素有交往,所以其实很幸运,结构性快速拉升了我的能力和见识、表达和气质,欣喜且感动。

 

不断蜕变,是因为有机会不断比95%以上的人,谈吐举止,思维与实践,他的一年十年,一天一周,一花一草。

 

少侠。真的值得的江湖历练,是找这些人拜师,偶尔比剑。

 

永远不要从你的下属和普通同事那里找优越感,要让自己“不舒服”,去找比自己聪明的人,去花更多时间精力学习和思考。

 

那些95%以上的人,是捷径,是火山,是缘分,是磨刀石。

话题:



0

推荐

林国童

林国童

464篇文章 3年前更新

杭州「国大城市广场」营销总,原香港「新世界百货」市场总、「联商网」COO 风度 锐度 温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