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多家曾多年服务宜家的供应商联合自立门户,试图克隆宜家家居门店模式,16日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开出嘉宜美家居连锁商超首店。此前有消息称,供应商遭宜家盘剥,部分厂商无利可图,比如嘉宜美发起人之一的某木业公司董事长此前曾任宜家供应商联合会会长;而宜家曾委婉表示,相关供应商合作最近出现产品质量问题导致押款和部分解约。
 
 
  用时髦的话说,这叫“逆袭”,若契合今年的零供关系基调,这回是部分本土供应商大胆对跨国连锁企业说“不”。那么,真有这么简单吗,它的意义和启示何在?
 
 
  我不看好嘉宜美,先天不足。从某种程度上说,喊“彼可取而代之”多夸夸其谈,少有楚霸王项羽之业,即使是他,仍有乌江之刎,虽勇猛无匹却刚愎自用而误人误事,何况是几家普通的供应商因眼红嫉恨或自感利润单薄便揭竿而起的企业。因恨而起的商业模式容易短路,与热爱一个行当或模式的创业创新是截然不同的。
 
 
  宜家本无法成为零售企业代表,几家地板供应商更无法代表供应商行业,为表述方便暂时借用,来看看“硬宜家”和“软宜家”的讲究。
 
 
  关键问题是:宜家到底是什么,供应商与零售商角色互换或兼顾的可行性有多大?
 
 
  略早前的媒体报道称,宜家压榨供应商,商场卖200元的东西进价仅50元,供应商反戈等。我在想,如果一家中型地板厂商发起,再找了几家相关厂商就要学宜家做连锁家居卖场的话,那全国木地板之都的湖州南浔有四五百家地板厂商之多,岂不更有机会开出一个连锁规模达十家以上的小宜家?
 
 
  所谓盘剥,其实不言而喻,地板厂商在卖给大型高端房地产商的时候也会碰到这个问题。比如作为龙头企业的世友地板,据其公司高管透露,基本谢绝向万科房产采购供货,竞标过一次后毅然放弃,因为没有任何利润,但仍然有一些中小型地板商薄利多销甚至赔钱或暗地偷工减料,于是才有万科的“安信毒地板事件”。
 
 
  宜家在这个产业链中的位置,也仿佛万科作为房地产商精装修整体采购商的地位,木板或其他供应商面临的问题有时很像。
 
 
  隔行如隔山,以全球采购与原创设计和体验式营销为主的宜家,这是“软宜家”,最难学会。
 
 
  宜家之所以是宜家,卖场动线与店面VI等固然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仍然属于“硬宜家”的部分,相对容易复制。但最重要的是,它来自瑞典那样居民幸福指数爆棚的国度,又早年积累在消费者DIY兴趣浓厚的欧美市场,即使到了中国,它仍然能够展现出别具一格的宜家风格,比如卖场里的床和沙发任消费者休息等。光凭这一点,中国的卖场就学不会,也不愿学,因为投资人和老板们的严谨、理性和习惯。
 
 
  嘉宜美合资班底更聪明的选择,或许是成为更好的供应商及其群体联盟,或者参与扶持其他家居卖场,或者开好自己的专卖店连锁,而非想象中的自己+N品牌,然后要成为宜家第二,号称3年内达200家——这太耸人听闻了。实际上,它若坚信自己能够成功,那等于认同和必然效仿宜家未来与供应商关系,殊不知穷人翻身比地主更可怕。
 
 
  而拷问中国家居连锁业的是,除了宜家,还有谁?百安居吗,特力屋,美凯龙还是好美家?很难再找出其他三四家同级别的家居连锁了;尽管如此,也还都是外资或合资连锁。几个本土中小供应商联合要做大型家居连锁店,真是有些悲壮。
 
 
  最好的零供方式,可能是各安天命。理想的供应商基本上不是成为零售商,它更专业有效的价值是帮助零售商共同完善流通产业链,服务顾客;更好的零售商亦有发掘更好供应商的使命。
 
 
  不要动辄自己干,有大风险。(联商网特约评论。新浪微博@零售评论员林尚玉
 
 

 

话题:



0

推荐

林国童

林国童

464篇文章 3年前更新

杭州「国大城市广场」营销总,原香港「新世界百货」市场总、「联商网」COO 风度 锐度 温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