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视《每周质量报告》10月21日曝光,市场上销售的所谓“专供”、“特供”商品基本都是假冒的,目的是通过不正当手段提高产品的价格、提升产品的销量。据悉,有关部门随后进行联合整顿,初见成效。
 
 
  此次整顿“特供”,如果又是一场活动,如果仅限于明显的商超、宾馆渠道的烟酒与茶叶,那么它注定是要失败的,因为这些只是特供、专供的表象和非主流渠道。如果这场治理决心刮骨疗伤,又难过新华网评的担忧“特权不休,特供不止”。
 
 
  都说商家是最通人性的,一些外国餐饮连锁近期有奇思妙想的营销。如韩国首尔Dunkin Donuts的气味营销,在公交上随着Dunkin Donuts音频广告并散发出咖啡的香气,不少顾客为之一振,下车后看到该品牌连锁店而前往购买咖啡的几率明显提高。
 
 
  卖特供商品是什么概念?它是一种最熟悉、亲切的谎话的变种,“这件事,我只告诉你一个人,千万不要告诉别人!”而实际上,这种时候,十有八九还会告诉另外一个人并不忘嘱咐“我只告诉你一个人啊”。传播效果出奇的好,每个环节还自以为机密、得意,或者一开始就被人利用来扩散信息了。特供商品,就是运用这种人性逻辑。
 
 
  人民大会堂、武警、省市政府领导特供或专用等,这些噱头,是许多普通消费者感兴趣的,这些场所是他们陌生而好奇的,偶尔还有向往。
 
 
  与此同时,如果不是我的记性太差,央视曝光的东西,常在三种效果之一:
 
 
  1.大部分人恍然大悟,说央视曝光了,那东西原来是假的,以后不买了,他们多是从未买过特供商品尤其高级烟酒的;
 
 
  2.很多人不以为然、迅速忘掉,或者没得选,比如臭名昭著的蒙牛特仑苏依然在三四线城市商超饮品及礼物市场有强劲销售;
 
  3.因为种种原因,说归说,做归做,以央视3.15晚会为例,年年集中曝光,后续差强人意,而今年四月的老酸奶事件,央视爆料记者赵普随后被噤声。
 
 
  特供、专供背后的东西,是有关商家对市场经济最有害的,“黄袍加身”后轻易能打击同类商品的正常销售;更利用商品与消费者信息不对等,工商管理秩序有待完善,谋取暴利。
 
 
  在等价交换的前提下,部分企事业机构应当享有专供或特供的权力,这跟网易丁磊看好现代农业市场而养猪没有冲突,联想柳传志当年为让员工吃上猪肉就在外地养过猪。但有关领导和部门不行,他们是最有义务和权力督促改善食品安全和商贸公平的个人和机构,只有共甘共苦,才能真正了解和改善民生问题呀!
 
 
  只有取消真特供,才能有效打击假特供。这是唯一的路。
 
 
  上周末茶叙,听在省政府工作的表妹说起,她这月要陪外省来的领导玩十五天,名义上是来调研经济运行情况的。后来,一个在座的朋友不无感慨,“其实,政府人员玩就玩了,就怕时不时透露点消息的……”
 
 
  原来阴影比实体更加严峻。想起一则小故事,好像是张爱玲写的,当时看得触目惊心。一位刚出高中学堂的妹妹,跟姐姐、姐夫在饭馆吃饭。姐夫漫不经心地坐着,手上时不时转动汽车钥匙。姐姐没注意,妹妹心中却燃起热火,她总觉得那旋转的车钥匙在暗示什么。一年后,妹妹嫁给了以前的姐夫。
 
 
  车钥匙在“妹妹”心里,代表另一个更好的阶层。特供商品在市场流通,它的毒,岂非也是另一个更好的阶层?(联商网特约评论。新浪微博@零售评论员林尚玉 。个人博客长亭外
 
 

 

话题:



0

推荐

林国童

林国童

464篇文章 3年前更新

杭州「国大城市广场」营销总,原香港「新世界百货」市场总、「联商网」COO 风度 锐度 温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