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蚕乐谷天空下,站着写了文章草稿
开始有人问过年去哪。
是啊,去哪。反正故乡是回不去了。
每年中国春运都是地球上最大的一次迁徙,映出城市化建设丰功与忧伤。
我十几年来春节在故乡,情、理蜻蜓点水,然而疲惫。搭乘不同交通工具,往返在途1.5天,固定走亲戚3、4天,接待亲友来访1、2天。
是传统美德还是习惯性应酬?来探讨一下。
农民工背井离乡在大城市,他们的家人在千里之外的故乡翘首以待,渴望能够一两年团聚一次,这样的春节归途才有意义和力量。
但很多人像我,其实至少每月方便回去一次,可平时总忙——不明白一直忙碌的90%事务并不重要。
城市化进程的核心标志是市民生活方式和心智,我已经习惯了这样。哪怕什么也不干,就在咖啡馆里一个人待着,也舒服,也能做很多事,也不亏欠,更不给春运添乱。
某种程度上,城市白领集体下意识春节返乡八成是小农意识遗留和胆怯,未经思考。广阔的人生更需要契约精神、自律、自由、海洋意识。
拷问的也是日常懒惰和向来的贫乏。为什么不是接父母来住,为什么不能给父母更好的成绩,为什么不是常回家看看,为什么不能更真诚。
一个来自东北的朋友,上月把父母户口从故乡迁到了她所在的杭州,不让他们回老家,毕竟解决问题了。她十年前从省城到镇上要七八个小时,搭缓慢的绿皮火车,现在还是这路途。
故乡代表过去,近身肉搏,你衣锦还乡,见到的是恭敬;你一无所有,见到的是怀疑;你成家立业,见到的是故乡模糊不清的归宿。很多人的故乡,都是可疑的。
除了父母,故乡的其他记忆多在凋落,不需要一年一度的重复连接试图维护某种关系。所以故乡,早已不是真正的故乡了。
儿时童真记忆不再,伙伴走散,小学拆迁,打水的清井也枯了,村中长辈老去,孩童陌生,乡中话题无趣。
我的几个朋友说起过他们的走亲访友,堪比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问薪催婚要房讨酒,忙碌应付一周或十日,回各自的城市。
多少年轻白领回到记忆里的故乡,偶有天伦之乐,多应酬,共同推动一场不自觉的寒暄,遍布亲情族感、乡土梦、同学之宜,在麻将里,在酒里,在太阳底下,在鞭炮声中渡过。
极少有父母愿意孩子一直在身边,心疼累,却希望他们高飞。有个后来常用作贬义的典故值得深思:苏秦家嫂的“前倨后恭”。
我现在愿意理解和相信:普通人的势利,哪怕是你的亲人,是每个努力追求卓越的人必然经历和无可非议的事。时代是英雄创造的,产业和生态是精英推动的,家族与宗祠是杰出人士彰显,他们是开拓者和承担者。
当年以为是全世界最大的村口,其实小得可怜。不要强作怀念。你每天早上在写字楼碰到的人,傍晚回家在小区遇到的邻居都比故乡整个村的人都多。
我们回不去了,也不用回去。人类就是一个不断离开和发展的循环过程,“背影是真的人是假的没什么执着”。
财新王烁说“要做智识的游牧民族,哪里水草丰美,就转场去那里。”强大的民族一定是积极进取、不断学习和跋涉的,自强群体亦然。
我很喜欢罗胖几天前在深圳做的《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提出商业的终极战场是时间战场:优化用户的时间,或使用户上瘾以占用时间。
用时间去衡量,春节匆匆赶回家,给父母,给故乡,给自己的是怎样的时间和价值?
我准备不回故乡过年,昨天征询父母建议,他们表示支持。挚亲真诚体谅,是福气。
说这么多,只为你和一起,独立思考春节匆忙往返的必要性、意义和价值,是否真的想回去,然后坦然决定去做。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