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在当前经济形势与消费格局,品牌商纯利下降,再正常不过,尤其是香港老板在大陆做“国际品牌”的宝姿(Ports)
宝姿(Ports)近日发布2012半年中期报,报告显示纯利减26.9%,遭花旗、摩通等机构调低评级。国泰君安更分析指出,该业绩大幅低于预期,主要由于销售疲弱、政府补贴下降以及存货拨备大幅上升;因更低的销售但是更高的费用预测、管理层执行力不强,在过往数年看不到公司能跑赢同行,也不预期公司在可见的将来可以跑赢同行。
在当前经济形势与消费格局,品牌商纯利下降,再正常不过,尤其是香港老板在大陆做“国际品牌”的宝姿。
截至2012年6月底,以女装为主的宝姿公司零售店铺为381 家,较去年底减少8家。1994年宝姿以200万英镑出售英国业务并进入中国市场,中国业务占全球业务60%以上。而在1989年,香港陈启泰家族刚从加拿大的品牌创始人塔纳比(Luke Tanabi)手里买到这家创立于1961年的品牌公司,2003年在港上市。
宝姿被认为是奢侈品,也常有机会与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和香奈尔(Chanel)为伍,但它的产品线均价要比LV等便宜大半。实际上,宝姿更像是中国“准奢侈品”业代表。
除销售疲软等原因,有三点值得一提。第一:经济形势不好,品牌商企业转型升级、差异化营销发展的步子有点慢,网购市场发展迅猛;第二:香港品牌优劣势,也许价格相对更低,但人都是越贵越买,尤其是在“奢侈品”消费市场;第三:多品牌战略导致战线过宽,优势资源分散。
它的工厂就在厦门集美。中国制造业遇到的所有问题,如人工上升、劳动合同法交锋、原材料上涨、服装库存、物流管理等,都是公司经营成本上升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购市场正在蓬勃发展,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12年(上)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奢侈品网购市场规模达135亿,同比增长58%(三倍于电子商务市场整体增长的18.7%)。
另一样是市场竞争。作为香港品牌的宝姿,遭遇国际一线品牌及国内一流品牌的夹击。大陆消费者开始越来越喜欢从香港买国际一线品牌了,一家香港版加拿大品牌在大陆的品牌传奇性稍显单薄。
中国的奢侈品消费文化是很独特的,它是只买贵的、崇洋媚外的文化。因为迎合受众,中国商家习惯夸大其词,一些三四线城市的百货店,动辄号称国际品牌入驻,若是二线城市,它就更加要说自己店里有三四成是国际一线品牌了——天知道这条线画得有多长?!
可见奢侈品的定义和市场是有问题的。真正的奢侈品和厂商未必有规模性,它只是稀缺,富有感染力。比如爱马仕(Hermes)的鸵鸟皮手袋,顾客预订后需要等待半年甚至以上时间的,期间会收到一张正在养成的那只鸵鸟的照片。真实到残忍,却直指人心。
宝姿这类的任何一家品牌商都难以独善其身。它们很难真正找到自己准奢侈品的归属感。最后说说宝姿的多元化品牌经营。可惜过多横向探索,却疏于纵向深挖。除了“宝姿”和“宝姿1961”两个女装品牌外,还有四五个定位截然不同的国际品牌中国区代理:2000年,宝马服饰;2008年,阿玛尼旗下ArmaniCollezioni、EmporioArmani及ArmaniJeans;2008年6月,VivienneTam品牌;2009年,法拉利服饰。
每一个品牌在面对消费者时都相对独立,但却共同牵制公司资金、人力、营销等多种资源。它们几乎没有任何协同效应,这真令人遗憾。
宝姿(Ports)上次的新闻发生在5月,因公司暗中向大股东、董事会主席陈汉杰提供免息贷款数亿元,导致公司股价大跌,汉杰补交利息后辞职,略见内部管理混乱。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