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明乳业8日公告酸败鲜奶对应批次的说明和致歉,据悉,当天接到投诉952人次,解释为配送移库过程中车辆温度失调。受此事影响,公司10日股价跌2.37%。而配送公司的说法则与其矛盾,称光明员工操作过失导致鲜奶酸败。11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发言人杨俊称,目前上海市质监局已向生产厂方开具责令改正通知书,下一阶段将继续开展执法调查工作。
 
 
  上月25日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年会上,光明乳业总裁郭本恒牢骚满腹,言犹在耳,“去年国家抽查光明乳业4553次,没有一个指标不合格。今年上半年已经抽查了2600多次,这么抽查会抽死人啊!”随后,上海质监局领导回应称抽查是必要的。
 
 
  我开始严重怀疑质监局去年以来的7153次抽检是怎样完成的?要么证明光明此次事件确为意外极小概率事件,要么只能说明大部分检查都是打酱油。但无论如何,喝奶的是消费者,负责用舌头和胃去做“质检”。那还要质检监督和企业品牌何用!
 
 
  从理论和逻辑上说,包括光明乳业在内的任何一个乳业公司大概都不希望有食品安全问题,重要的是它为此做了什么,它能否从制度、使命、责任上多方努力确保完成这个事情。
 
 
  而郭本恒此前不合时宜的高调、傲慢,到近日的沉默,都是别扭的。一家国企上市公司老总,公然撒娇撒拨,以反感不断抽检为名,述说自己产品的安全可靠。这里面的东西值得推敲,是一个企业经理人企业家精神的体现,尤其是对自身产品质量的精确把握,或者对可能因心疼不断抽检而浪费公司人力财力,还是因为光明在沪“店大欺查”,母公司光明食品集团的行政级别几乎接近上海质监局而不怕……
 
 
  且说说光明乳业,它跟零售业有渊源。它的母公司是光明食品集团,董事长王宗南是昔日百联集团总裁,而乳业的兄弟公司农工商集团则为沪上第三大本土超市连锁公司。在中国乳业两大巨头之外,光明是规模最大的了。但它是个国企,尽管引入外资、民企做股份制合作,但本质上还是国企,尤其是对高管的人事和薪酬安排。
 
 
  2010年1月,光明乳业进行改革,由大股东上海国资委推行“上海国企试点改革第一单”,94人获得股权激励,其中最多者为总裁郭本恒27.19万股受限制股权,也不过价值两百万元,且自己要出小半购买价,条件包括连续几年销售额过百亿元等。
 
 
  核心骨干都是经理人,董事长、总裁也不过是国资法人代表,这可能是重要原因之一。但蒙牛乳业在嫁入中粮前,可是地道民企,为什么也是食品安全问题频出?
 
 
  近日,更有一批因三鹿奶粉事件去职的官员复出,令人不安。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归根结底都回到一个问题:那又怎么样?犯错成本太低,而确保万无一失的“成本”却太高了,至少是许多人不愿意的,商、政皆是。
 
 
  比如郭本恒曾说企业自建奶源成本太高,不过是做给媒体、社会看的。这里的价值观就很有问题,如果因为把现有不到30%的自有奶源提高到60%以上接近发达国家,就能确保安全的话,这是中国乳业为安全而责无旁贷的事呀。利润率的问题,首先要让位于质量可靠,再想别的办法。
 
 
  这样一场中国乳业共谋!该如何有效解决?靠自律,做梦。靠政府副总理级高官挂帅主抓食品安全?容易抓大放小或流于形式。
 
 
  我想了半天。总不能让老百姓各自养上奶牛吧?如果能在全国或地区试点建立全面追溯惩戒机制,比如上海质监局这次就该引咎辞职一大批人,包括重新调用那七千多次抽样的相关记录;光明乳业关几条生产线,开几个直接责任人,中高管连带受罚,乳业就还有希望。
 
 
  食品从口入,更多一点对生命安全的尊重和消费者情感联系,光明能成为大伙儿的“奶牛”。(联商网特约评论。新浪微博@零售评论员林尚玉 )
 
 
话题:



0

推荐

林国童

林国童

464篇文章 3年前更新

杭州「国大城市广场」营销总,原香港「新世界百货」市场总、「联商网」COO 风度 锐度 温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