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拿到汽车驾照的第六十几天,我才敢回忆自己考驾照的两年多,期间停顿一年多,路考、场考都是第二次补考涉险过关。我那时安慰自己,在其他地方把运气用掉了,学车才格外费劲。
有驾照的第一个晚上,我兴奋得无以言表,晚上九点跑去地下车库。车子无法驱动,打电话问,他说你的发动机可能没完全启动,我一看转速盘果然在零处。是个细雨天,忐忑了一分钟,义无反顾开出去,回车库已是三个小时后了。
崭新的冰川白奥迪Q3,被我撞擦了好几回,已经修了一次,居然也不心疼。
自驾车的好处,也许有这两三点:方便出行,移动的独立小空间。开车的烦恼却一点也不比挤公交和地铁少。停车难,开车时要聚精会神,油费和保险费、折旧费也是一笔支出。而坐地铁、公交,只要我能站着伸出一只手,就能用手机写一篇篇文章,看很多信息。
尽管如此,我却习惯了开车。每周三的限行日,也都等着开车。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有一种本事,开车与不开车时有异曲同工之处。再拥挤的公交车后门,摩肩擦踵,我都可以内心宁静。
开车在高架桥或地面十字路口,无论后面的车怎么按喇叭都无动于衷,只按自己的判断和速度去驾驶。这是一个有十几年驾龄的朋友传授的窍门:一定要稳,不要慌。
爱惜车,上周特地写了惜物的文章。因为它倾注了彼此的陪伴,里程,触摸,音乐,想象力和沉默。
没开车时,搭过别人的车。我极少搭别人的车。记得那些短暂的同行时光,将来有机会,专门写写车主。
前年是独一无二,骑行的一年。那时候,中河高架桥下的六部桥旁,“菊英面馆”还没有出现在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中,六七张桌子不紧不慢招呼着客人,我在工作日的清晨从那门前经过,都会瞟一眼。
我的白色捷安特山地车是花了两千元买来的,当天取名“小白”,后来还配了雨衣、蓝尾灯。风雨无阻,两三百天,从滨江滨盛路火炬大道骑去体育场路浙报大院,途经复兴大桥、鼓楼、庆春天桥、杭州高级中学等。后来,小白在楼下失窃。
骑车,我的时间是可控的,有跑车的自由,徒步的方便,公共交通的速度,还能锻炼身体。那样是帅的。
前些天,有朋友好意嘲弄,说我很傻很天真,构筑了自己的王国,看不到自己傻逼。我苦笑,这恐怕是狮子座通病之一,大方承认,死不悔改,也就这样了。
车轮上的青春,自然不能少了少年时的城乡大巴。
十七岁辍学,开始在厂里做事,还认识了城里报馆的几个编辑,偶尔写信探讨。
我每隔两周坐一两小时大巴车去镇上网吧,与一位编辑通信,持续了三个月。那是对外面的世界和艺术作品的某种向往和试验。多年以后,才知道那是温州医学院的一名心理医生,当时在报馆兼职。
十几元车费,十元上网费,五六元面费。在颠簸的城乡大巴上,发呆时,会做着少年维特和于连的梦。
我小时候不会坐车,连去最近镇上的一小时车程的敞篷三轮卡车都不能坐。上小学一至三年级时,每出门一次,到了目的地总是已经吐过一两次,回家后都不进屋的,要在门口的凳子上坐四十分钟,慢慢缓过神来。
父母都担心,将来可怎么办,这孩子出不了门。
村里的一辆三轮卡车曾经为我捎来一份精美笔记本,是奖品,全乡作文竞赛的三等奖,那时竟十分满足。小学毕业会考,我考了全镇前三,在我家门口等车的驻村副乡长因为女儿与我同级,无论如何不相信我的成绩,我也不知道要说些什么。
学自行车的时间,就比村里的同龄人早。那时门前还不是柏油路,是坑坑洼洼的泥石路,我借着驻村乡干部的大轮老牛车骑,从上坡冲下来,学了十几次,居然会骑了,只是左大腿也留下了创伤,被绣钉扎破的腿洞新肉无法痊愈。
上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我有了一辆自行车。从乡校回来,带了一个同学,去乡镇府旁的水库看看。碰到几个熟人,都是驻村过或与父亲有交往的乡干部叔叔、阿姨。那天正好是大抓包头鱼的一天,我小心翼翼地问那些熟悉的乡干部,想要几条鱼。
到家的时候,带回了七八条鱼,自行车前篮框就此生锈了。母亲对我的偏爱在那时也能看出来,说阿童多能干,会说话,考试回来去乡镇府还搞到了好多鱼。
两年前在外公家的院子里看到那辆熟悉的小三轮玩具车时有些恍惚,“三国通”外公已经开始拄拐了,颇有英雄落寞的感觉。
那是外公在我哥一两岁时送的礼物,我哥最早的一张照片就是拿着柴屑在这车上拍的两寸黑白照。后来,成为我的车。再后来,我们看着舅舅结婚,看着表妹骑去了我们的三轮车。
玩具稀缺、物资缺乏的童年时期,让人更懂珍惜。
这轴距三四十厘米的小车轮上,是几十年的亲情,宿命,轮回。
最后,脑海中浮现木摇篮,站、立两用。画地为牢又固若金汤,是我婴儿期的座驾。
一个人无论将来怎样,其实都是童年期的再演。开车有什么好?开车是生长。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